体育明星

  • 首页 i(name 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2025-07-11 10:30:22

2025年6月,一个原本只在地方体育频道播出的足球联赛——江苏省地级市间的草根赛事“苏超联赛”——意外成为全网顶流。

这里没有世界名将和响亮名头,球员技术甚至常引人发笑,却引发了全民真情实感的参与、应援、玩梗与创作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这场“土味”十足的省级业余联赛,悄然揭示了一个深刻问题: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,我们为何如此迫切地爱上如此“接地气”的地方赛事?

答案或许指向一种被习惯却未察觉的情感消失——“附近的消失”。

城市的“陌生人社会”与“所在地”脱钩

社会学者项飙提出的“附近的消失”,描绘了当代人的困境:在流动性社会中,我们失去了与人、与地的真切连接。生活沦为功能性停留,关系依靠标签、平台维系而非“附近”。

我们住在商品房却不知邻居姓名,穿梭于地铁与工位间,刷着全球资讯却对所在城市陌生。

城市,从生活空间蜕变为冰冷的“功能容器”。

苏州、盐城、南通等地名,对许多人而言只剩房价数据和行政等级,缺乏故事、性格和可“炫耀”的归属感。

“附近”消失了,我们甚至不知该为哪里欢呼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苏超:引爆“附近感”的重建

苏超打破了僵局。它首先通过玩梗式的城市口号,让“附近”鲜活起来:

“盐拼命”:提炼盐城人的拼劲,网友调侃:“工作这么拼就能跳槽去盐城。”

“通通赢”:赋予南通胜利光环,甚至影响婚恋观:“知道对象是南通人后,我妈松口了。”

“宿不服”:浓缩宿迁倔强精神,成为“草根逆袭”代名词。

这些口号融入地方语言的俏皮与城市特质精髓。

城市不再是模糊坐标,而是有表情包、有情绪、有话语权的“网络人格”。

你不再是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参与者”,而是“盐拼命”的盐城人、“扬眉吐气”的扬州人、“无敌锡”的无锡人。

苏超让“我是哪儿人”重新成为值得分享与骄傲的标签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玩梗共创:在参与中确认归属

更关键的是,这种“城市人格”的建立是自下而上的民间共创。

网友主动设计P图、制作集锦、剪辑“战术鬼畜”视频:B站将南通对徐州比赛做成《十三太保·通州篇》;小红书为宿迁前锋创作城市英雄MV,评论区写道:“从没想过会因一个陌生人想去宿迁看看。”

这些娱乐行为暗含深层心理机制:在参与“塑造”城市的过程中,人们完成了对城市身份的再确认。你不是生活在“某地”,而是为“我这地儿”站队,是“我们这拨人”中的一员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“地气”为何比“大气”更动人?

城市宣传常追求大气、现代、高端,苏超却反其道而行——够土、够真诚。

在内容泛滥、审美疲劳的当下,“真诚”成了稀缺的情绪价值。

苏超不包装、不修图、不请大牌,解说可能是本地播音员客串,但它传递的是“我们真的在踢球,真的为这座城市拼过”的状态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你可以笑,但不会怀疑其真实。这种“真”通过社交平台传播,激起的不是专业性,而是久违的“真实共鸣”——原来城市可以不装,原来我们也可以自豪。

地气的魔力在于:它不美化城市,而是让城市“活起来”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苏超:一场草根文化的“附近回潮”

苏超的意义,或许是“它让我们重新住进了自己的城市。”

在这场狂欢中,我们不再是地理意义的居民,而是文化意义的参与者与建构者。

苏超证明:我们仍渴望“属于我”的地方;在意“我们这片”是否被看见;愿意为“附近”欢呼、助威、转发、创作。

这正是现代城市最缺乏的。许多人曾以为城市IP需包装精美、形象统一、投资巨大。但苏超揭示:真正能打动人心的,是地气、草根与自组织的情绪感染力。

苏超:一场反城市疏离的文化运动

在“附近”逐渐淡出的城市日常中,苏超是一场意外的回潮,也是一个新起点。

毕竟,比起“看起来很强”的城市,我们或许更需要一个“我们一起变强”的城市。

米乐

苏超以足球为媒介,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文化叙事,它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:城市文化的生命力,不在灯光耀眼的精致舞台上,而在脚下泥土的温度里,值得深思与深耕。

作者|本文转载自@网事知多少

图片|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